行业要闻

新普惠|到2030年,中国如何实现PM2.5空气质量全面达标?

发布时间:2021-08-31

新普惠|到2030年,中国如何实现PM2.5空气质量全面达标?


大图-PM2.5传感器.jpg



      只有优化能源产业结构,调整能源结构,配合加强终端管控,2030年全国74个城市才能实现PM2.5年均浓度降低至35μg/m3的目标。


      如果仅依靠强化末端控制政策,到2030年我国仍有约30%的城市无法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PM2.5要求,京津冀和京津冀半数以上城市长三角将达不到标准。


      由清华大学完成、能源基金会支持的《到2030年中国如何实现PM2.5空气质量全面达标?——基于能源和终端控制场景的数值模拟》,得出了上述结论。 该报告也向社会发布。


      报告运用多种量化科学模型,提出了我国重点城市实现PM2.5的科学管理方法,即实现细颗粒物全面达标。 只有在进一步优化能源产业结构、深入调整能源结构、加强末端控制的背景下,到2030年,全国74个城市才能实现PM2.5年均浓度,也就是《过渡期》规定的“过渡期”。 世界卫生组织(WHO)“标准,年均35μg/m3。


     长期接触高浓度细颗粒物的人可能会因疾病而过早死亡。  WHO认为,PM2.5年均浓度低于10μg/m3才不会对健康构成威胁。


     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何克斌在报告会上表示,污染物浓度降低目标的实现没有问题。 对于北京的污染物浓度目标,“如果人人努力,上天相助,实现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大。”


      此外,报告认为,到2030年,中国所有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,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、清洁能源结构、终端控制、交通污染控制四个方面做出改变。  


     具体措施包括,到2030年,重工业产品产量比2015年下降25%,单位产品能耗下降20%;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低到35%以下; 钢铁企业烧结机综合安全脱硫设备,脱硫效率不低于85%; 北京等地城市公共交通达到41%以上,节能汽车占比超过50%,电动汽车占比超过40%等。



PM2.5传感器-长图.jpg




icon1
源头厂家
icon2
按需定制
icon3
招标授权
icon4
免费安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