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水水质检测是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
发布时间:2021-08-13
地下水水质检测是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
国土资源部4月22日发布《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通报》。2014年,全国202个地级市开展地下水水质检测,共计监测点4896个,其中国家级1000个。 监测点。
根据《地下水质量标准》(GB/T 14848-93)水质检测标准,本次4896个监测点中,优529个,占监测点总数的10.8%; 良好1266个,占25.9% 良好90个,占1.8%; 贫困户2221人,占45.4%; 贫困户790户,占16.1%。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,“地下生态”作为生态建设体系的一个方面也不容小觑。 没有“地下生态”文明,就没有系统的生态文明。 地下水的好坏直接考验着我国和地区的“地下生态”治理能力。
在我国各地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,“地下工程”越来越多,“地下工程”建设也越来越复杂。 生态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。 不仅能体现优质的生态环境,更是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见证。 反过来说,虽然被重金属严重污染的地下水水质暂时没有被人们发现,但这样的劣质水质绝对不利于居民的长期生产生活。 也体现了相关部门对水质的检查,控制了“地表”和“地下”,管理了“地下”。 “天”不在乎“地”的治理理念。
这组数据也可以在《公报》中找到。 与上年相比,有连续水质检测数据的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501个,分布在195个城市,水质改善的监测点751个。 占16.7%。 水质恶化检测监测点809个,占18.0%。 报告称,“综合变化趋势以稳定为主”表示“比例”,因为“监测点的比例呈现出好坏趋势。 相当”。看完了,为什么还有809监测水质变差了?如果换成地面生态环境治理,809区的生态环境还在不断恶化,这肯定要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,但是因为 是地下水,所以不再追究。然而,这恰恰是我们生态环境治理的漏洞。不分“地”管“天”的治理思路和治理考核机制的缺失,直接考验着我们的生态环境治理。 我国各地区的“地下生态”水质检测治理能力。
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、综合性工程。 一切影响长远发展的自然环境,都应该成为我们区域治理的重中之重。 没有地下生态,就没有系统生态,没有优质地下水,就没有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基础。
上一篇:水质检测对净化效率和出水的影响